想起刚毕业时,同学朋友聚会谈的是生活理想、诗和远方,而现在坐下来聊的更多的却是房子、车子和婚姻。
芍药难得说起这些话题,因为无趣又沉重,但不论怎么逃避,它总有一天会横在你的面前。直到前几天,芍药看了一本书《木屋之色》,才知道原来在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走出人群,走进山林,在林中建起一座座小木屋,过着原始又快乐的生活。
周六的晚安故事,关于十间小木屋,十个小温暖,给每一位想要放慢生活脚步,到世界的隐秘角落静一静的你。
i will spend my whole life来自芍药姑娘00:0003:47
{ 芍药姑娘 Vol.1087 }
x
诗意的栖居
「我需要一块地,偏远一点儿的,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」
这是无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理想。理想归理想,现实却是地不如房,人人都盼望着在漂泊的大城市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:房子要大一些、位置不能太偏,最好附近有地铁,如果是学区房就更好……
一套房,折杀了多少人的爱情,拴住了多少人的一生。
《木屋之色》中记录了这样一些人:他们自由潇洒,从城市走向山野,用自己的双手,就地取材,建起一座座「乌托邦」:
在悬崖
在湖边
在雪原
在星空下
2010年,美国人扎克·克莱因(ZachKlein)制作了一个名为「木屋之色」(Cabin Porn)的网站,将自己和朋友们亲手搭建的木屋拍照上传。到今天为止,已经有近2万人在「木屋之色」上分享了自己的木屋及背后的故事。
《木屋之色》就是近2万间木屋的精选,一共200幅小屋风景,10个动人的造屋故事。故事就从作者扎克·克莱因的木屋开始说起:
· 01 ·
山野之中,与友人结伴而居,温情相聚
在创建虚拟社交网站6年之后,扎克·克莱因开始向往一个真实的群落生活:在那里,人们可以不用牵挂工作,只管享受自然和生活的美妙,建房子、搞艺术、做美食。
扎克和朋友们在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密林中,
建了5间木屋、1间活动室、1间桑拿浴室、
各种工具房、厕所……
还在溪边围了一个大澡桶,
干活累了,就在森林里泡澡聊天。
朋友们都聚集在一起,
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木屋。
可以围在一起聊天、烧烤,
森林里遍地都是食材。
若是想一个人静静,就回到自己的木屋,
听着风,静静发呆。
「最好的朋友都在身边,想要的生活就在眼前。」即使生活不如城市便利,木屋也是扎克和朋友们的世外桃源。
· 02 ·
94岁老人,用木屋守护一生的爱与回忆
杰克的木屋,今年已经40多岁了。
1976年,他和妻子玛丽去加州的一处森林里打猎,森林深处有一个叫松树谷的地方,玛丽一眼就爱上了。杰克买下松树谷深处一块正在出售的地,并在那里亲手盖了一座小木屋。
之后,每个周末杰克一家都在木屋度过,
玛丽开辟了一个小园子,
种上家人爱吃的蔬菜水果。
杰克喜欢待在屋内,
琢磨着用木材做些可爱的小玩意儿。
在山林,时光仿佛是静止的,
彼此之间的爱显得悠长而生动。
2001年,78岁的玛丽去世。
在那以后,杰克便搬去了小木屋常住,想在那里度过余生。木屋的壁炉架上还放着玛丽的画像,他说:「见到她第一面,我就叫她小甜心,直到我的小甜心在我怀里永远睡去。」
· 03 ·
把木屋建在沙漠里,去世界尽头追寻生命的意义
对于莉萨·西特科夫妇来说,木屋并不是诗意的栖居,而是自我认知边界的突破。于是,他们将自己木屋建在了加州神奇山谷的沙漠中。
2001年,定居在洛杉矶的莉萨和丈夫曾在沙漠中度过4个月的时光,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,他们觉得自己仿佛走到了人类世界的边缘。
他们买下沙漠中一间旧房子进行改造,
将两间房成一定角度相连,
这样,他们在卧室的窗户里就能看到日出,
而在另一间屋子就能看到日落。
莉萨说:「这个地方表面看去似乎死气沉沉,
没有生机,但慢慢你就会发现,
到处都有生命力。」
高高的电线杆上有鸟窝,
一种紫色的野花常年开放。
对于莉萨夫妇来说,沙漠里的木屋不是逃避城市生活的避难所,而是对意志力的锻炼,沙漠中顽强的生命,告诉他们生命可以有无限可能。
· 04 ·
一对情侣,一块地,一栋房子,一些旅人
丹尼斯是一个从事砌墙工作的工人,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,盖一幢房子,招揽一些旅人。
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和积累,他回到家乡购置了一块地,开始自己动手造木屋。他笨拙又实在的样子打动了一个姑娘,他盖房子,她造菜园。
经过两年的敲敲打打,
一座美式三层木屋建成了。
丹尼斯把空出的房间租给背包客,
让每一个奔波旅人在休整过后,
能够更好的前行。
他也因此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,
人们在菜园里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,
在树下聊天烧烤、喝酒,
谈论着远处的风光与人情,
伴着星光,慢慢入睡……
· 05 ·
为了吃,搭建一座制糖木屋
建木屋,有人是为了理想,有人为了爱情,但来自纽约州的萨姆却是为了「吃」。
萨姆是闻着「枫糖浆」的甜香长大的,
枫糖浆香甜如蜜,
他喜欢吃蘸糖浆的煎饼和面包,
在酸奶、奶昔上浇上糖浆,
奶香和糖浆一起慢慢滑入喉咙,
是最美味的吃法。
萨姆一家有制作枫糖浆的传统,曾祖父曾有一间糖屋。大学毕业后的萨姆怀念起童年制糖的场景,于是想盖一间新糖屋。屋子不需要什么功能,只要能煮枫糖浆就行。
「待在糖屋的日子里,我总能沉醉于季节的更替和春回的气息。屋里缭绕着枫糖浆蒸发的香气,朋友居在一起,聊天互动。那是治愈人心最好的办法。」
· 06 ·
树屋男孩,10年后重拾梦想
伊桑从小就是爬树高手,12岁那年,他做出了第一间树屋:在6米多高的桦树上建的一个小平台,没墙、没顶。
22岁的某一天,他想起12岁时自己建的木屋,「许多人有过梦想,但工作和家庭接踵而至,令人无暇他顾,直到眼看就快四五十岁名人们才突然意识到,梦想已经半途而废。我可不想自己也那样。」
于是,他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,在家后面丛林里的树上建了一间空中木屋,作为自己的卧室。
树屋不大,却是自己的独立空间,
为了方便上下,
他将一辆自行车改成了树屋「电梯」,
每天骑着自行车上树,也太酷了!
住在半空中,他觉得自己的烦恼,
也剥离了身体,随着树林里的风,
飘去远方。
· 07 ·
从豪华到简陋,人的幸福感与房子的大小无关
戴夫的老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建筑家,跟着他学建筑每年只有一段时间可以住在城市里,其他的时间需要在沙漠中露营度过。
而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在营地上建起一座自己构思设计的屋子。
在设计房子时,戴夫发现人的欲望越多,屋子就越复杂,也越乱,若是消除那些无意义的东西,反倒会活得轻松惬意。
于是,他决定将整个房屋的设计,
简化成一个睡眠舱,
大小恰好能放下一张床垫。
三面封闭,一面是可以敞开的悬窗,
既是一个自己的私密空间,
打开窗时,又能看到无限广阔的沙漠,
这是自我与自然的统一。
毕业后,他时常会回去小屋居住。在那里,他能获得一种幸福感,人们总想要大房子,但真正的幸福与房子的大小无关。
· 08 ·
漫画家舍弃现代的舒适,在自然中过更本真的生活
丹搬离城市是在1990年,那时他33岁,被工作压得身心俱疲,想找处安静的地方写写画画。
经历几年的折腾,
他跑到一个小镇,
在一个山体中挖出一个洞,
铺上木板和地毯。
他还在顶部开了一个小天窗,
每天望着浪漫的银河进入梦乡,
每天清晨在小鹿蹦过屋顶的声音中醒来。
屋子建好后,他有一半时间在旅行,
一半时间在洞穴木屋里写写画画。
他曾跳上火车说走就走,
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洲际公路,
每次旅行归来,他就在小窝里画画,
将自己的旅行经历,整理成一本手绘杂志。
· 09 ·
兄弟二人守护一代人生活的痕迹,
回忆和未来同样重要
里恩两兄弟从小就在农场长大,在谷仓里搭帐篷露营,是他们童年时期最快乐的时光。
那些谷仓后来被渐渐废弃,「弃用的建筑终将被景物吞噬。这里到处可见从前的居住者留下的印记,谷仓是我们这代人的痕迹,我希望我和我的孩子都能守护这块土地。」
为了守护谷仓,里恩和哥哥决定将谷仓,
改造成一个可以吃饭睡觉洗澡的舒适居所。
将谷仓圆筒锯开,
并安装上玻璃门窗,
楼梯沿仓壁旋转而上,
两层的空间足够兄弟俩住。
他们在春秋两季会住在那里,
也会邀请朋友去小住,
在屋外燃起篝火,
让这片土地的记忆里多一些生活的痕迹。
· 10 ·
父与子,两代人记忆的传承
30多年前,尼克的父亲在纽约州北部的林地里盖了一个木制「蒙古包」,整个童年的假期,尼克都在那里度过。
在那里他学会了钓鱼、爬树、
砍柴给蒙古包中的壁炉用。
也学会了独自出去露营,
或是划着桦树皮筏在小溪里顺流而下。
2002年,尼克20岁,他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结婚生子,总需要再有一幢房子,好让全家人居住。但他并不想在城市里买房子,而是想在这片熟悉的丛林里,再建一个更大的蒙古包。
他就地取材,邀请朋友们一起来建造蒙古包,
其中有些人也参与过第一个蒙古包的建造。
建成后,每年夏天尼克都会邀请亲朋好友来露营,
最多的时候有30~40人。
大家一起野炊、弹吉他、打鼓,
玩累了,就回到蒙古包席地而睡,
他们把这每年一次的活动称为「蒙古包节」。
房子可以买更大更舒适的,但只有蒙古包能将自己小时候的快乐传递给将来的孩子。
十个木屋,每个人建造木屋的目的都不同,得到的快乐却相似:
想要房子,就自己动手砍木头拼一间;困了就枕着清风睡去,不必担心有不速之客惊扰好梦。吃着最新鲜的瓜果蔬菜,呼吸着最清新的空气。
生活可以很简单,只是我们太复杂。
或许我们又要叹一口气,
这些木屋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,
没有几个人真的能实现。
但至少,松一口气吧,
别让自己成为房子的奴隶,
真正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去守护的,
还有更多东西。